范文 > 读后感
+

《乡土中国(彩色插图有声版)》读后感10篇

2019-02-04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乡土中国(彩色插图有声版)》是一本由费孝通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1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乡土中国(彩色插图有声版)》读后感(一):插图新版《乡土中国》

  首先书面就写出得到作者家人的授权!而且有作者弟子社会学家赵旭东写出导读对该书进行解读赏析推荐!

  我觉得了解一本书,首先要了解该书作者的生平!《乡土中国》作者费孝通,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就是社会学大佬!

  该书首版于1948年,处在新中国即将成立之际,在这个阶段同时还发表了《江村经济》、《皇权和绅权》等等,而费孝通大部分的社会学的经典之作基本都在此时发表!

  时至今日,中国最多的仍旧是以乡土为基本的,全书分为十四章节,以第一章《乡土本色》为总论开篇。作者将中国社会定义为“乡土”。以后便是《文字下乡》,表达多年来乡村之间未曾使用文字,确仍能传情达意!其次便是《差序格局》,则讲出中国传统社会区别于西方社会的特性。《家族》《男女有别》等说明中国传统社会之中的情感问题!《礼治秩序》《无讼》则写出传统社会以的治理问题,以人治理而不是以法治理。靠礼治而治理的传统中国社会才出现之前的问题!该书是进行社区研究的一部比较成熟的著作,代表了作者早期社会学研究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即从实地的研究转变为社会结构的分析。

  该版本附有有声版,是不错的一版本,还有彩图,进行解读!我看中的纸质也是纯质纸!不是轻型纸就满足了!值得入手!

  《乡土中国(彩色插图有声版)》读后感(二):费式解读?中国土?让你看见不一样的中国!

  最开始想读这本书是出于对社会学巨匠费孝通先生的好奇,好奇的是一位建国年代的学者如何表达自己对“乡土中国”的见解。原以为跟“社会学”、“中国”这些概念一沾边,书就自然而然地变得难读,但《乡土中国》让我眼前一新,费老师把很多问题用浅显的现象去表现,然而又往往在不经意间把你带上全新的思维模式,抽丝剥茧,这或许就是大师的功力。

  全书分为14个小篇章,涵盖了大部分所谓“乡”与“城”之间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今天看来依旧不算过时。书中提到一些概念,我认为放在现今社会也再适当不过:“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见面的,直译起来是‘面对面的社群’,在社群里甚至可以不必见面而知道对方是谁。”而今,这个费先生提出的“面对面社群”其实本质上是不是跟现在的大部分即时通讯工具所组建起来的社群是一样的呢?当在即时通讯工具中假设定没有最直观的信息显示是谁的情况下,是否我们常常可以通过某种类型的头像,某些个性签名,亦或者是通过一些简单的语言轨迹,就可以判断出这个人物到底是谁。费先生把类似的这种现象概述为在“行话”、“特殊语言”,在每个特殊的生活团体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所无法翻译的字句。00后说xswl,90后说2333。00后说ssfd(瑟瑟发抖),90后会说细思极恐。当年的90后用火星文表达自己的心情,现在00后在用黑话发着弹幕。

  另外,书中也谈到了“私”这个概念,分析了“西洋”与我国的区别,神与信徒的区别,男与女的区别。 再而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费先生把有些问题分析得很透彻,而在那个年代可以算是所谓“异端”,前卫并且打破陈规,提到“上帝是在冥冥之中,正象征团体无形的实在;但是在执行团体的意志时,还得有人来代理。而执行上帝意志的牧师、执行团体权力的官吏都算是‘代理者’,如果代理者违反立‘不证自明’的真理,代理人就失去了代理的资格。”至于这些“不证自明的真理”到底是什么,就有待大家进一步从书中一一去探索了。

  最后,值得提及一下的是,领读文化策划的这版书,是一本有声书,或许有的人看习惯了纸质书,或许有的人看惯了电子书,但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没“看过”有声书,值得解锁;还有书中的中部与后半部,有加入立非常有趣味又或者说“乡土”味 的插图,并予以释义,解读,这也是让我在感受经典的同时分外获得的一大确幸。最后感谢领读文化,感谢领读文化小微 禾芒,给我有机会触摸经典,谢谢。

  《乡土中国(彩色插图有声版)》读后感(三):乡土文化的经典著作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一部研究中国乡土文化的经典著作。书中是用简洁通俗的语言讲述作者深入乡下基础,进行田野调查,对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各方面分析、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构建中国社会特有的乡土伦理体系。书中十四篇经典文章,深刻地解读了中国传统的概况,乡土中国就是解读了中国最为传统的内涵。

  书中讲述地缘关系与血缘关系,因为在乡土社会中的地缘关系是依附于血缘关系的。一个家族生活在一个地域,这个地域成为家族的世代生活的地方,地缘就出自血缘的投影。所以说,在乡土社会中,不依附于血缘的单纯的地缘关系往往很难获得承认。血缘的关系限制了冲突和竞争的发展,所以血缘社会中商业很难发展。地缘关系却可以让商业有所发展。纯粹的地缘关系已经剥离了血缘的投影,人情问题不再成为商业发展的限制,地缘是从商业里独立壮大的社会关系。

  我们这个传统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礼俗社会,也是一个礼治社会。乡土社会属于传统的农业文明,农民的生活环境相对封闭,自然经济可以使人们之间不必强调太多的合作。

  文字下乡运动,看似是基于乡土中农民文盲多,为传递文明而推动的普及文化。其实文字下乡的主要功用在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文化交流。为什么说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呢,在乡下,很少有争端是通过法律方式来解决的,家务纠纷或者乡邻之间发生了一些争执,一般都是找村里非常有威严的乡村里长老的人来评理。不管你有理还是无理。很少有人想到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这就是中国农村的乡土文化。传统在封闭社会中具有极强的权威性,这种权威性使人们从内心形成敬畏感,使人服膺于传统。

  读此书,深刻领悟传统中国,顿觉受益匪浅。此书展现的是六十余年前的中国乡土,感到熟悉的乡土场景扑面而来。乡土仍然承继历史的积脉,保留一股浓烈的乡土气息,这气息历练千年乡土文化的熏陶,厚重、持续、泛散。《乡土中国》是以其对传统中国农村社会的经典概括和描述。在这本篇幅不长的著作中,费孝通先生以社会学的方法,剖析了传统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 《乡土中国》 这本书的特点乡土性的,而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呢?关于这一问题。费先生在这本书中对于传统中国农村社会的经典表述,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基层社会所特有的文化渊源和秩序传统,其学术贡献是非常了不起的。

  《乡土中国(彩色插图有声版)》读后感(四):一书读懂乡土中国

  写农村题材的著作,包括散文、诗歌、小说等形式,可谓多如牛毛,但是从社会学、人类学的角度去认识中国,我想有一个大师不能绕过,他对中国乡土文化的研究,开创了中国乡土文化的新纪元,这位大师就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作为我国社会学巨擘的费孝通先生,将自己的热情和关注点聚焦到我国广大的农村,用详实的调查和深厚的学养,写出了这部社会学经典。《乡土中国》被学界公认为是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本书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根据费先生所讲授的“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写成,篇篇短小精悍,语言朴实却深沉精确。全书由《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十四篇论文组成,内容涵盖了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该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

  有人说,不懂农村,就不懂中国;不了解真实的农村,就不了解真实的中国。的确,我国广大的农村孕育了城市繁衍的基础。有人说,往上推三代,每一个人都来自农村。而且,农民是最朴实的,农村是最美的,我们没有必要为自己出生农村而感到有不一样。说实话,在没读《乡土中国》之前,我以为自己出生农村,在农村长大,读的也是乡村小学,就以为自己对农村有很深的了解,但是读完《乡土中国》第一篇《乡土本色》和第二篇《文字下乡》时,我发现我对中国农村的了解还是门外,如果硬要说了解一点,那也是直线与我们那个平原小村。等真正全部读完《乡土中国》,才从心底升腾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然来这就是真实的农村,这才是真实的中国。“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是本书的一个根本命题,费先生看到了中国社会的根源来自乡土,来自农村。

  全书内容丰富,书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各方面分析、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构建中国社会特有的乡土伦理体系。在《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里,作者指出文字是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阻隔的产物,但在乡土社会中,“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文字呢?”其实,还有更多的不需要声音和文字参与的“特殊语言”可用来作象征的原料,如表情、动作等,它们比语言更有效。“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说话都不是传达情意的惟一象征体系。”这一精彩论述,不仅是真实的,还被作者用语言表达了出来。

  我感受最深的是费先生在《无讼》和《礼治秩序》中对农村治理体系的论述。有别于城市的法治,在农村“仁义礼法”可能是真实的治理规则,当然了,在城市社区也有“仁义礼法”和道德规范的治理,只不过在农村更突出罢了。乡土社会治理方式是“人治”而不是“法治”。“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于‘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在乡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系的调节不是靠法律来调节,而是靠“礼”这种社会规范来调节。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它正是与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相互配合适应的,通过不断重叠、蛛网式的社会关系网络影响到其他人,进而在整个社会营造一种合适的统冶秩序。“在乡土社会中,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这也正是讼师在乡土社会中没有地位的原因。

  《乡土中国》对中国社会的分析鞭辟入里,发人深省,为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提供了重要参考。是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也是解读传统中国的经典之作。

  《乡土中国(彩色插图有声版)》读后感(五):通过费先生,看一看中国的乡土文化

  第一次听说“费先生”,是在大学的民间文学的课堂上。在第一次课堂上,老师向我们推荐《乡土中国》这本书,我就对这本书就产生了兴趣,很想看一看这本书里面讲了什么?好奇以前的中国乡村文化是怎么样的?在《乡土中国》中,我最喜欢作者讲解的《差序格局》和《血缘和地缘》这两个部分。

  回顾中国过往的乡土,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很多作家和文人都喜欢写关于名人的故事、名城的过往,很少有人愿意去描写中国乡村的美好。因此中国的乡土就被称为文学界忽略的一大块。可是呢,这被忽略掉的一大块却在中国的文化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一部分,少了这一部分我们会觉得自己的文化是不完整的。当我们了解了中国的乡土文化的时候,我们才会知道,原来中国的乡土文化也是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也是多姿多彩的。研究中国的乡土文化,最重要的方式就是田野调查。在学完《民间文学》这一堂课之后,我就对中国的乡土文化有了浓厚的兴趣。因为正是当我们走进中国的乡土文化时,我们才会感觉我们揭开了乡土文化的那一层神秘的面纱。

  在序言当中,费先生向我们解释了,他所说的“乡土中国”,是在基层的基本的社会结构上所体现出来的一种“乡土本色”的乡土中国。这种“乡土本色”并非单单是指物理空间意义上的土地这一方面而言的,而是指人和土地之间的一种最为紧密的连接。

  在《差序格局》中,作者揭示了中国乡下老最大的毛病是“私”。说起时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的俗语,谁也不敢否认这俗语多少是中国人的信条。在这一节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些关于节日的图片。这一些图片非常的漂亮,让你感觉就像回到了那种节日的氛围。每一幅图片的下面,配以专门的文字解释,让我们可以明白这些节日的来源,以及这些节日和中国社会结构的关系。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有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在《血缘与地缘》这篇文章中,作者告诉我们,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世代间人口的枫叶,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回顾中国社会的发展史,我们会发现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上的一个大转变。其实,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中还普遍存在。

  乡土中国所涉及的问题,不仅仅是这个古老国家的一个小部分,而是这个以农业为根基的文明古国的深层次基础。如果我们想要更好的了解这个国家,那么我们就应该更加深入地去了解中国乡土。

  《乡土中国(彩色插图有声版)》读后感(六):社会本质:仁义礼法。

  很多年前的农村,贫穷落后的生活状态,人们总是看起来灰扑扑的,甚至有些愚笨,人们对比城里人和乡下人的时候,总觉得乡下人少那么一点灵气,一方水土一方人,只是所擅长的方向不一样罢了。总是听到有人形容乡下人“土里土气,”这种由于大地赋予的天生的土,不应该是一种贬义词,大地被誉为“父亲,”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生存资源,种植农作物等,这样的土,怎么能是贬义词呢?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普及,城乡之间的差距渐渐的缩小,农村的孩子也可以上名校,城里的孩子到乡下开农家乐,不再是目不识丁的木讷也不再是韭菜小麦分不清的农盲,把科学文化技术应用到农业上,使农作物减少疾病提高产量,让偌大的中国,发挥真正的地大物博,全都达到最基础的温饱。

  中国社会存在的“差序格局”就像是水纹一样,一层一层的散开,好比同姓之间会经常说,八百年前是一家这种说法,血缘关系、亲属关系、社会关系,构成人际圈,以每个人为中心都会有不同的社交圈子,因为某一种关系做为纽带,当你生小孩了、生病了、都会有这些人来探望,盖房的时候也会来进行帮忙。就像是前段时间,我父亲生病了,需要做手术,加上后期的恢复需要大量的钱,一时间家里也很难拿出来,有一天夜里,我爸爸的舅舅带着他的孩子们来了(当时还在医院),他们用一张纸包着一沓钱,递给我,不知道什么原因,我父亲生病这么长时间以来,我都没有因为这件事情哭过,拿到钱我哭了,我看着他们写着(姓名+金额),全部都是我父亲他母亲那边的亲戚,一种血缘维系的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羁绊。古时候家里都会有“族谱,”详细记载着这一姓之下的子孙,就像是树状图。当每个人之间的关系搭成的网络逐渐的连接起来,就构成差序格局的社会。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 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成龙和青年歌唱家刘媛嫒演唱的新中国60周年献礼歌曲《国家》,很形象的说明了家国之间的构成,经常会听到一个搞笑的形容名词叫:我是她三姑妈的儿子的兄弟的隔壁远房表格的邻居,简而言之“八竿子的亲戚,”同事的妹妹、二姑妈的邻居、从小长大的发小,就是我和你是有关系的,这种关系是因为和你存在有血缘关系的人。

图源网,侵转删

  中国社会很明显的一个形态是:男女有别。维持了几千年的农业社会,男耕女织,你砍柴来我织布等生活状态,男性在力量上存在优势,女人力量小却比较细心,进行分工合作,“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也可以侧面印证这一点。男女有别除了生活隔离还有心理隔离“男女授受不亲。”费先生认为“家族是以同性为主、异性为辅的单系组合”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

  人在社会中,就存在有道德约束和法律约束,前者存在有自由,个人自觉和社会谴责,主要是舆论;后者具有强制性,任何人侵犯了法律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这就是人治和法治,法律是人制定的,用来维护社会秩序,“法不容情,法外有情”。也可以称为“礼治和法治,”礼存在有主动性,个人的修养,素质,家教等,法具有被动性,无规矩不成方圆,社会需要法越多,我觉得是社会素质退步的表现,当每个人都可以严格要求自己,也是一种纯朴和善良,这才是乡土社会。

  人多了,避免不了的邻里矛盾之类的,就会有村委会的调解员之类的去调解,经常见的就是“我那个搞笑的邻居,”我是农村的,有一块田地,隔壁的田地就是我们邻居家的,土地是国家划分过的,按理说,每个人种自己家的地就好了,我的邻居为什么搞笑,他总是在“界梁”处挖一点再挖一点,导致我妈没办法就在自家地里重新弄了一个界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其实,这种事情的出现,很多人都会觉得我妈为什么要忍,闹啊,让村委会来调解啊,真没多大意义,让邻居认错,我们还是邻居,他认识到错误也不改,这都是小事也没必要,如果不忍,这件事肯定有一个合理的处理方法。当这个社会里,不存在有律师去调解的官司了,也没有警察、军队、这些维护社会的秩序的时候,那才达到了真正的礼治。

  社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一直在变,乡土社会也在变,起初土地是私有制,掌握在很少一部分人手里,后来变成国有制,掌握在大多数人的手里,无论是社会还是社会学,都是要等待人去完善的。作者不必多说,费孝通,真正懂得这个名字价值的人,才明白这本社会学文献的意义。

  《乡土中国(彩色插图有声版)》读后感(七):《乡土中国》:论乡下人与城里人的差异性

  文 / 芮娜

  《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巨擘费孝通先生的一部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的经典著作。这本书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根据费先生所讲授的“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写成,篇篇短小精悍,语言朴实却深沉精确;书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各方面分析、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构建中国社会特有的乡土伦理体系。它对中国社会的分析鞭辟入里,发人深省,为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提供了重要参考。是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也是解读传统中国的经典之作。

  乡土中国所涉及的问题,不仅仅是这个古老国家的一小部分,而是这个以农业为根基的文明古国的深层次基础。在“乡愁”日渐成为一种“经济”的当下,重读经典,或许能让我们更清醒的面对这片古老而亟待新生的土地。

  那么,写出这部经典著作的费孝通究竟是谁呢?

  他是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曾任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学会会长、中国民主同盟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80年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该年度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荣誉奖,并成为该会会员。1981年接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颁发的该年度的赫胥黎(Huxley)奖章。1988年在美国纽约获不列颠百科全书奖。1993年在日本福冈获该年度亚洲文化大奖。

  主要作品有《江村经济》、《禄村农田》、《乡土中国》、《民族与社会》、《从事社会学五十年》、《边区开发与社会调》、《行行重行行》等著作等身,影响深远。

  .

  身在城市的人很少到农村去体验生活,对农村的社会认知可以说几乎为零。我们每天吃着粮食,却不知道它从何而来,是经过怎样漫长的过程种植生产的。我们对农村人的看法带着很大的偏见,有些人可能会觉得他们无知,下地干活弄得浑身脏兮兮臭烘烘的,还把肤色晒得跟黑煤球一样。这样的农村人怎么能跟城市人比呢,我们过着体面的生活,看到的是光鲜亮丽的世界,每天接触到的是高端人才和产品,吃着干净的饭菜,穿着清香气息的衣裤,潇洒地穿行于高楼之间,一股高傲之气油然而生,散发出莫名的优越感。

  但,你是否想过,如果没有他们,你的生活还会是眼前的样子么?老一辈都体验过上山下乡到农村去支援,当有天我们也去往农村体验生活,你会干什么,是种地割草,是喂猪掏粪,还是赶牛养马?可能过不了三天,你就会意识到自己的无用。那些曾被你看低的活竟然技术含金量也是很高的,那时候,你对旧看法就会有新的改观,对农民的偏见也会减小,就连眼界也会变得开阔了不少。

  这就是费老在《乡土中国》中所讲到的乡土本色。城里人常常会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这与城里人小时候玩土和稀泥不一样。“土气”是他们的特色,就像城里人也有自己的特色一样。特色不是拿来贬低和蔑视的,没有体验过和了解过的人和环境,我们又怎么能随意评说?

  社会在不断发展,如今的农村和书中那个时候的农村可能会有些不一样,但我们仍然需要了解,因为它也是一段中国历史。

  乡下人在城里人的眼里是愚昧无知的,《乡土中国》中费老论述了城里人对“愚”的误解。什么是愚,是智商么?如果乡下人智商有问题,他们还会种出粮食么,恐怕把城里人丢到乡下去,连捉蚂蚱都不如人家动作灵活、反应灵敏呢!所以,说人家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的智力不如人,而是说他们的知识不如人。想想看,如果把乡下人领到城里来学习,他学得未必比你慢,成绩也未必没你好,说到底是环境的问题。以后别再笑话人家愚了,说不定真正愚的那个人正是你呢!

  《乡土中国》这本书讲了很多关于乡土社会的历史,以及他们的乡土特点。书中还提到了一些概念词,诸如“差序格局”、“团体格局”、“结绳记事”、“空间阻隔、“时间阻隔”等需要我们去深入的学习和了解。总之,费老对乡土社会剖析得很全面且到位。有助于我们深刻的了解乡土中国的文化。这本是有声彩插版,每篇文章都可以用听书的方式来阅读,里面配了彩插图来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让我们既涨了知识,又过了眼瘾,耳朵也享受到了,可以说阅读体验一级棒!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104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2023 闽ICP备10204044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