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观后感
+

流浪地球观后感精选3篇

2019-02-12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流浪地球》这部电影是大家正在观看的,也是正在上映电影中好评最多的,这部电影的播放让大家感受到中国的燃和爆,也让大家对中国电影前景更有信心,你有没有观看这部电影?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流浪地球观后感精选3篇。

流浪地球观后感精选3篇

篇一

直接说,《流浪地球》是中国科幻电影从原来的0,燃爆硬核地烫上一个1字

从0到1,制作团队开始抬起头,迎接曙光。

通过客观角度去看待一部科幻电影

然而观众,更应该平复心情,别夸张引伸到要怼天怼地的民族情绪层面,毕竟,如果真的是一件牛b的事,我们更应该用先进的态度去对待"其实我们早就有这样的环境和条件去创造更高质量的科幻电影的。

但科幻电影要走的进程,我们现在稳稳地踏出一步"简单来说,就是分画面,科幻宇宙观,故事。

画面:牛b的,国产这样的效果已不错。

科幻宇宙观:在电影里,在科幻里,是成立的,在现实不成立,这个也不太重要。

故事:受众更想看到的不是这样的人物故事。

《流浪地球》有人说,好莱坞能拍一百部这样的,而中国起步了,效果很好。很久没用力写点小评语。前提看到很多人拿着"爱国"去diss别人,去引伸到骂吴京的都是混蛋,对这样的标签是不愤的,我十分不认同。希望回归到电影本身,别什么都上升到民族。要怼的话,先看右面的图片,再慢慢引伸。(引用网友:兔子等着瞧)

剧情结构

影片原著于刘慈欣科幻小说,故事讲述几百年后,太阳由于不断膨胀,地球因而面临危险,通过使用数万数量的行星推进器将地球推进去另一个星系。我们能看到刘培强与父亲儿子的开场,也看到他与主线剧情"地球"的剧情,是一来参与不了,二来生硬改剧本,导致的。毕竟吴京是后来加入的。这样的插入,就是加多一块绿布与空间站的置景吧。可是,剧情中前期所有的惊险情节,与刘培强无直接关系,他只能在远方憋得慌:为什么没我的惊险戏份。

影片给了特效很多的发挥空间,让我们看到的是俄罗斯时代重工业效果的装置与基地。特效可算是精美。但要顾上3D的效果,明显3DIMAX的平台对制作的要求会更高,3D体验感一般。

不只有科幻元素,还有温情贯穿全片

整片用了“家”的主题,来牵动泪点与高潮。对,用粤语俗话表达:“桥”唔怕旧,最紧要受。在文艺片里说“家”,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而在科幻灾难片来说,才有主心骨,已经怕了很多观众说,看完不知说什么的效果,那么说"家",大家都能容易共鸣。这样的眷顾观众,又有点配不上整体画面的科幻感。很让我记忆尤深的一句对白是:“没有人的文明,是没意义的”。整片效果,按史诗级效果呈现,看完心情膨湃且膨涨,然而,老是觉得,这样的主线剧情,有点匹配不上的感觉。

影片的背后

下面聊聊大家没注意到的影片背后。我们看到了效果,也看到幕后的艰辛,都说拍电影辛苦,这个"艰辛"怎样定义呢?

一、工艺模式

我庆幸这种工艺模式的出现,传统都是实拍,画面效果如何,现场在监视器都能看到,而在科幻片的片场都是置景与绿布,没有即时效果元素组合,怎样想象到画面整体效果?怎样想象,后续再说。要说的是,这样的工艺流程,在《流浪地球》里是很难得的经验。这时候张艺谋可能还对着监视器NG第70条。

二、中国的电影工业未标准化

“都是哥们,兄弟,他做过什么片的摄影”,这样的对白洋溢在三里屯周围的咖啡店。我们没有《流浪地球》呈现的标准化,也缺乏专业的电影精神,同行之间有相互不支持......通过以上看出,《流浪地球》的制作更困难,我就奇怪中国影视的预算工作是怎样弄的?一个项目下来非要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拍电影,这是创作,不是建房子,建房子时的预算可以列一千多项,拍一部规模大点的影片,却总是各种预算不足,从没听说过哪个剧组的拍摄预算是充足的。《流浪地球》没预算,刚好拍完前期,到后期制作,预算又不够了,要特效团队加班处理,在预告里都说秋裤都买不起了。

三、工序前期

剧本、分镜、美术概念、美陈、装置设计、道具设计,我只说这次特殊性的要强调的。就以上所提,都要过百人去完成了。后期制作难吗?有了素材、设计概念,其实不难。建模、跟踪、背景场景实拍渲染、各种大装置建模、材质渲染、小材料碎片粉尘、剪辑、调色。

我要强调:(1)现今的建模费,已经很便宜,贵在渲染;(2)这种调色,不是广告的和一般电影的一二三四五六级调色,而是做减色。简单说就是,你看到的大景,飞船带上人的,空间站的,都是灰阶,然后用减光,变成了暗,而没减光的区域就成了点缀的灯光,再加不同的灯光颜色。灯光都是调色师自己后期加灯的,(人物部分灯光除外)这样的整体制作难度,要前后期充分的配合,必定需要人仰马翻才能达到效果的。

四、工艺的整合与修改

修改在制作上,从剧本按十万字十万字的改,设计稿按一套一套概念设计图的改,后期像等甲方定稿一样?不,一个镜头的后期改过百次。有人说一个导演要学会选择,执行时,会有很多变化要选择,很经常累就累在这。没标准化,这注定是一场恶战。我经常形容片场就是战场,是一种带着艺术去突破现实束缚的一场战斗,战斗下来满身的“鲜血”。如制片人所说的,每天片场都有人辞职,有各种奇葩原因,有些饭盒都不领就走了。

从突破这些制作难度上,中国,能有此举,值得致敬,值得二刷送票房。然而,以上,观众都是看不到的,也不想知道,观众看效果,电影不是单纯技术的活,还有艺术,情感,灵魂等等的结合。

《流浪地球》让我们看到了效果,也看到了一个虚拟的宇宙里的故事。然而,说剧情是符合市场呢,还是要说剧情就这样在能做的范围内已经够呢?反正,最终出来的结果是:大气、伟大、责任使命精神,都是大的。看到中间,人们已猜到,结局必然要美好并且赔上一两个主演。这样有违原著,当然原著也不是为伟大而伟大的描写。自己说自己伟大,不是现今电影的语言,电影是给出一种状态与心境观众去发酵,大起大落还不如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所以这是剧情中给到人们的效果,也没说好坏,制作总有一定的范围,预算也更有范围了,大家都在范围里去完成范围内的事。

(最后的拍摄通告郭凡祝语,也要很用心用力的加上一班人一起努力的目标以鼓励)

不过有一种思维,叫一种新的世界观,不要从0开始去说,这片也引用了,正片一开始,在地下城已经有制服造假术了,在棚内搭出来的景自然是少了点烟火味。而国外引用这思维时,会用在当下世界观的制体中,用制体给出更多的阶级观念与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此外,流浪地球更多的时间给主演反打对白,这样才有"戏"的空间啊,演员才能拿奖嘛,可见全片留更多的是特效的空间。加强了阶级规则,惊险部分的惊险才真实合理,不然,惊险也会有堆彻感,如中后部分激活了装置,主人公“户口”驾着车要冲过要关闭的闸门,从他冲过第一道闸门时,就知道,后面他都能冲过。闸门关闭的原因当然也是合理,而用规则去加强惊险,会更带先进性吧。这段落说的只是在原基础上的一些思维的小变化的小方向,也不能说建议,也不好说太细。

小总结一下就是:看到国内有这效果,绝对是燃爆的爽;看原创的小说概念科幻事件也是爽的;就剧情整体调度设计相对的大起大落,正路,这样的科幻美学效果,能承载更先进的剧情;大赞一下细节的用心。

篇二

终于,我在电影院看到了好评如潮的《流浪地球》。看完之后,非常震撼和感动。宏大的叙事格局,炫目的特效制作。在一瞬间我以为这是一好莱坞大片。因为这部电影的特效制作,真的是我看过的国产电影中最好的。

但是和别的爆米花电影又有所不同。《流浪地球》不只是简单的爆米花电影。在宏大的特效场面之下,还有很多东西值得让人深思。

其实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不太喜欢刘启这个角色,感觉他冲动,蛮横,只会怪别人,尤其在大楼里运输“火石”时,他坚持先运人,让人觉得他是个自私的人。

后来大楼崩塌,他把姥爷的死怪罪到了救援队长王磊的身上,却没有考虑到那个在临死之前还努力帮他姥爷生存的战士赵志刚,他也死了。队长也很伤心,而他却只会一味地抱怨。

但仔细想来,刘启也不过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他从小失去母亲,憎恨父亲,姥爷带他长大。他的人生在地下城度过。姥爷和妹妹就是他的全部。在末世来临的时候,又有谁能做到大义凛然,舍己为人呢?

他其实已经很棒了。他其实有机会开车回到地下城。在地下城中与地球一起灰飞烟灭,但是他没有,他很勇敢。他敢想,敢做。

不止他一个人想到了点燃木星(剧中后来也交代了其他专家也有这种想法,但被否决了),但只有他把这个想法付诸行动。

细细想来,刘启其实就是末世人类的镜子,习惯了恐惧,但又不恐惧。就像影片最后说的,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了。我们还在害怕什么呢。

流浪地球观后感精选3篇

篇三

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很偏激的观点,那就是在电影、小说等以故事为载体的文学作品中,创作者都不应该以很直接的方式传达某种思想或情感。

如果这种文学作品真的承载了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某种思想或情感的话,应该让读者在了解这个故事的过程中自己去理解感受。至于理解出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去判断对与错。

作者如果想要观众或读者理解得贴近自己的思想,必须且只能从故事本身上下功夫。用直白的、说教式的情节或语言去直接告诉观众读者自己的思想是一种很low的行为。

为了传达这种思想把故事里的人物都搞得不自然的话,也很low。

所以我一直很不喜欢国产主旋律的电影,跟这些电影所要表达的思想无关,跟电影拍的精不精彩也无关,我讨厌它们,仅仅是因为它们在传达思想的时候都太过于直接了。

我喜欢那些专注于讲故事的电影,喜欢《降临》和《让子弹飞》,而不喜欢《湄公河行动》和《战狼2》。

(这里可能需要提一下《红海行动》,其实我是喜欢这部片的,因为它基本都是在讲故事,人物很自然。但是最后设置了一个抢黄饼的情节我非常讨厌)

我之所以有这种观点,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因为我生活中极度讨厌“教人做人”这种行为,我讨厌那些嘴边一直挂着大道理的人,讨厌那些不断试图纠正他人行为的人,讨厌那些试图通过语言煽动某种情绪的人。

是的,我不喜欢吴京。

一般我这种人会被扣上“战狼PTSD患者”的帽子,但因为我很少表达我自己的观点,所以暂时还没人这么指责我。

我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说,我不喜欢吴京绝不是因为他很爱国,而是因为他说的太多太直接了,这种不喜欢还没上升到讨厌的程度,所以我从来不发带有侮辱性质的京图表情包,更不会指责他人“战狼”。

我前面还说了,我讨厌创作者出于某种目的把故事里的人物变得不自然。

对,刘慈欣写小说时就经常这么干。

不过他更多是出于故事情节的考虑,是为了让情节往自己想要的方向走而做出的牺牲,看在他小说情节写得很好看的份上,我也就忍了这仅有的一个缺点了(什么?你说刘慈欣文笔也不行?我从来不在乎这个,我反而讨厌秀文笔的)。

写到这里,用了800+字,终于引出这篇感想的主题了——《流浪地球》。

所以我为什么还会走进电影院去看这个电影呢,大概是过年真的没啥事可干,闲的。

之前我没去电影院看《战狼2》,后来也没去电影院看《红海行动》,我似乎从来不去电影院看爆款,但是一些冷门的电影反而会看,如果这次火遍大江南北的《流浪地球》仍然不去看的话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个文凭没多少却穷讲究的装逼犯。

但其实我没去电影院看前两部电影的原因仅仅是——长期以来我都习惯在家看电影,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习惯还是从姜文《邪不压正》上映时开始的(所以《药神》我去看了),真的不是我不爱看爆款,而是不着急看而已……

可能是闲的,可能是想证明自己只是个俗人而不是装逼犯,更不是战狼PTSD或者傻吊白左,总之我去看了这部电影,即使我之前有些排斥这种调调的片子。

本来我打算先列举缺点再说下优点的,想了想没必要,就掺着讲吧。

因为这不是一篇影评而是一篇感想,所以也就不追求严谨客观了,写到哪儿算哪儿。

首先是电影情感渲染得很足,电影开场看到无数火箭升空的时候我就已经激动得浑身鸡皮疙瘩,老何烟盒里那张“别忘了穿秋裤”的纸条我也很喜欢(看到这里,当时在电影院烟瘾就犯了),刘培强悬浮在空中的眼泪,还有最后随着空间站爆炸成为一颗最明亮的星从而与电影开头呼应我都很感动。

但在渲染情感的时候,《流浪地球》用力过猛了,出现了很多不必要的煽情。比如刘培强请求联合国支持点燃木星大气的方案时很突兀地开始说亲情,再比如韩朵朵请求各国支援的那段广播,都没必要那么煽。并且电影配音的感觉很明显,这种配音腔再加上煽情的语言我是有些尴尬的。这也就是国产主旋律片的通病——一本正经地煽情,即使《流浪地球》并算不上是一部主旋律片,但国产电影一旦上升到家国层面的时候都会犯这个错误,也就是我文章第一部分说的那个问题。

说完情感说一下剧情上的设定。

我最喜爱的一点是,《流浪地球》没有甚至在刻意地杜绝出现西方的那种个人英雄主义。王磊运火石却发现杭州已经没了,坚持和牺牲毫无意义;男主运火石却发现因为“饱和式救援”早就已经有人抢了先;最后引燃行星发动机也不只是主角这边一个。

除了主角一行人,其他人也不是团战混子,总有主角一行完全解决不了的麻烦,只有靠所有人齐心协力才能取得成功,这种很集体主义的剧情是我很喜欢的。

这里插一句,把这种精神说成是法西斯美学的人,有一个算一个脑子里装的都是不兑水的大粪。

还有我喜欢的一点是对于角色死亡的毫不含糊,韩子昂(吴孟达)死了,刘培强死了,还有队伍里的刚子,去跳线的老何,最后还有队长王磊(龟龟我TM是怎么把人名全记住的……),甚至于看到最后我都感觉有的人死得有点没必要,但想了想就算这么拍也无所谓,灾难里的人死去实在太正常了。

然后特效没什么好说的,很震撼,可能跟真实的场景很不一样,但我既然不知道哪儿不一样并且看得挺爽的,那就是合格的特效。

最后说一下没有提到的缺点——主要是我认为的缺点。

联合国的那帮官老爷究竟在哪没解释清楚,在地球的话那么做出放弃地球的决定时就缺少铺垫(我不是说这样做很假,而是说这种牺牲自我的选择需要铺垫),我不在乎科学上电影设定里立不立得住脚——因为只要是科幻电影必然有立不住脚的地方——但我很在意剧情逻辑上的不通顺。对此我只能理解为,大刘的老毛病又犯了。

电影还喜欢在紧张情节时插一些不冷不热的玩笑,这些偶尔的玩笑和时时刻刻都在煽情的台词给了我一种很……奇妙的观影体验,经常都是我心潮翻涌的时候突然发现边上的观众都笑了,然后我一脸懵逼地回忆电影里刚才说了啥。

其实影片很多缺点都像上面两个一样属于槽点,并不是很让人在意的那种。

除了下面这一个:

为什么要在队伍里加一个疑似强奸犯的家伙?

当那个阴阳怪气的混血看到军车时说出“我发誓那个女孩是自愿的”这句话时,真的好笑?

这是整部电影我唯一感到恶心的地方。

按你胃,我最终还是选择性无视了这一段,抛开这一点,《流浪地球》是一部让我看得很爽的电影。

当空间站爆炸成为一颗明亮的星星,当木星大气被点燃时发出的冲击波摧毁地表一切后行星发动机又全部开启,当地球如同一颗彗星一样甩出一条长长的尾巴飞向远方时,我坐在座位上久久沉默,脑海里不断回放过去两小时的故事片段,回味这两个小时的观影体验。

先前我说,我不喜欢吴京,看完电影的时候我决定把这句话改一下:我不喜欢当导演时的吴京和在公共场合演讲的吴京,但是演员吴京我是很喜欢的。

据说如果没有吴京后来的加入,《流浪地球》绝不会是现在这样子,这一点上每一个喜欢《流浪地球》的观众其实都应该感谢吴京的。

最后

其实让我去看这部电影的真正原因是——我真的很喜欢星空和宇宙。

跟其他人聊天的时候,我发现很多人在年幼的时候都有成为一个天文学家的梦想,我也是。从我刚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开始,我就缠着家长给我买了很多天文学有关的书,在那个盗版横行的年代,这种小众书却鲜有盗版,所以我只能去新华书店买那些昂贵的正版书。

当时的我连牛顿三定律都不知道,书上却处处是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玩意儿,别说一知半解,我那是一点都看不懂。

但我仍然乐此不疲。

我惊叹宇宙尺度之广、星系之大、白矮星与中子星之重,还有时间、空间与光速的奇妙联系。

夏天晴朗的夜晚,我会躺在院子里的凉席上寻找猎户座与北斗七星。

上学,启明星悬在银灰色的天边;放学,长庚星挂在树枝的角落。

我知道,不论是启明星还是长庚星都是金星,那是一颗橙黄色的星球,在那颗星球上,太阳自西升起从东而落。

当然后来我并没有成为一个天文学家,甚至没有成为一个合格的天文学爱好者,儿时的梦就像被雾霾与灯光遮掩住的繁星一样早已消逝。

但就像猎户座的光芒偶尔也能穿破阴霾,儿时的梦想在长大后总还是会留下一些痕迹的。

即使不再买天文学方面的书,我也会偶尔去看一些天文学方面的科普;即使再也看不到儿时漫天的繁星,我也会收集很多星空与宇宙的图片,用作我的手机壁纸和QQ微信的头像。

生活对总是充满着恶意,我们也时常以更甚的恶意去对待生活,明知必输也要死磕到底,我认为这是一种不顾一切的疯狂的浪漫。

星空总是眨着无数双眼睛冷漠地俯瞰着这个世界,不屑于参与人类之间的勾心斗角,仰望星空,是以卑微与渺小的姿态去探究无限终极的浪漫。

《流浪地球》两者兼有,所以它真的是一部浪漫到了极致的电影。

即使它有一些我不怎么喜欢的点,但仅凭这份无可比拟的浪漫便胜过一切。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133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ensp;-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2023 闽ICP备10204044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