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
+

没有幻想,就没有治疗

2019-03-15    作者:舍予    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01什么是幻想?百度百科:“虚而不实的思想;没有道理的想象;无根据的看法或信念;以理想或愿望为依据,对还没有实现的事物有所想象。”

  这个解释多半倾于贬义“虚而不实”“没有道理”“无根据”。在日常看来,幻想除了艺术创作外,基本上被认为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无实际意义的、甚至浪费时间的东西。但是,对于心理咨询,来访者所幻想的东西,或许比事实更重要。

  怎么理解心理咨询中的“幻想”?当然,本文所有的“幻想”,都是指神经症(泛指正常人)范围内的幻想,而非精神分裂症(无法分清现实与幻想)的幻想;而且指的是来访者的幻想,而非咨询师的幻想。

  当初弗洛伊德为病人做精神分析的杀手锏自由联想,姑且允许我笼统地将其等同于幻想。所以,“幻想”在此指的是脑海里“蹦出”的任何东西,那些与现实没有半毛钱关系的东西。

02什么样幻想,就有什么样的现实

  心理咨询是探索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活动,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相对。可以说,幻想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发源地,而外部世界则是我们幻想投射的承载区。

  曾奇峰老师有一本书《幻想即现实》。对于书名我的理解是:有什么幻想,就有什么投射;有怎样的投射,就有怎样的现实。

  在我做个人体验的时候,我对我的咨询师的个人经历极度好奇。“我真的很想知道更多关于你的信息。比如你今年多少岁,你从事心理咨询有多久了,你的个案时数是多少,你遇到过我正在遭受的现实问题吗,你也有你的个人体验咨询师吗?”

  虽然我明白基于“咨询师不宜过度暴露自己”的职业伦理,以上问题可能问了也是白问,但我还是忍不住问了。我还补充了问这些问题的看似很充分的理由:“现在我脑海里面关于你的信息太少了,少得就似一个空壳。就像画一幅画,我无法把它画完整。”

  当然,我的咨询师只寥寥数语暴露了一点个人信息,并没有让我过瘾。但是他后面一句话足以让我醍醐灌顶:“如果我告诉你所有你感兴趣的关于我的东西,那这幅画就是我画的,而不是你画的。”

  言下之意是,如果这幅画是我画的,那就是我自己所幻所想的呈现,也就等同于我投射的结果。对应上述“有怎样的投射,就有怎样的现实”,从我幻想出来的画面,就可以挖掘我在现实世界中的东西。反向地看,现实中的问题也相应地追根溯源到我幻想的根据地。

  咨询师继续问,“你幻想中的我,是什么样的?”听到这个问题,我就像被什么东西激中了一样,仿佛咨询师把我抛给他的画笔又抛回给我。我开始思考我为什么渴望知道咨询师的个人信息。

03没有幻想,就没有
治疗

  在咨询中来访者问什么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问这个问题背后的动力。回到我的个人体验。“我真的很想知道更多关于你的信息。比如你今年多少岁,你从事心理咨询有多久了,你的个案时数是多少,你遇到过我正在遭受的现实问题吗,你也有你的个人体验咨询师吗?”我问这些问题,究竟为了什么?

  首先我得看看在我幻想的世界里,我的咨询师是啥样的:比我年长但不要长得太过分,从事心理咨询很多年(至少比我多),个案时数很充分,遇到过和我一样的问题,也有自己的个人体验咨询师。

  以上都是我的投射,我不管现实中是不是那样,但我潜意识认为理所当然会是那样。我不但要投射,还要认同。于是,我通过“苦苦追问”来试图实现认同即验证我的幻想是否与现实一致。

  我对自己的“苦苦追问现实”有以下三个角度的解释:

  第一为我的推卸责任埋下伏笔

  我要确认这个人的能力足以帮助到我,只有最大限度地掌握他的信息,比如年龄、经验,我才能作出判断。这暴露了我对权威的迷信。再挖深一点,我在幻想层面希望咨询师是一个在咨询经验上盖过我的人,只有这样我才能变好,无形中我把自己变好的原因归结到咨询师身上;而一旦我没有变好,那自然也是咨询师的问题,而非我的问题。

  第二为下“世界上永远无法有人理解我”的结论埋下伏笔

  我在潜意识笃定只有经历过我经历的东西的人,才能真正理解我。语言是一种高度象征化的表达,通过语言,我们在脑海中编织画面,在身体上感同身受。但是,在我的理解里,没有什么比“你经历一遍”更能体会我的心情。在那一刻,我退回到儿时,用最直接的报复性手法来表达我对他人的愤怒。但事实上,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痛苦经历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咨询师的经历与来访者的经历不可能天衣无缝地重叠。

  第三为我抛弃咨询师埋下伏笔

  我希望咨询师代替我去面对现实的冲突。“你遇到过像我遇到的问题吗”,潜台词是“如果你是我,你会怎么办”。在幻想层面,我希望咨询师遇到过我遇到的糟糕事情。那么,假设咨询师给意见,我会一个个击破,把咨询师逼迫到无计可施的角落,以此证明自己的无能为力。最后得出结论,连你都没有好的办法,那我要你有何用?

  毕加索《梦幻》

  在咨询室里来访者实际上充当的是言语版的毕加索,用幻想式的语言去描绘一幅幅画作。过程中,来访者会把画笔递给咨询师,要求咨询师在画作上添笔加墨。好的咨询师会拒绝帮这个忙,而只会告诉来访者他们看到什么和感受到什么,这个反馈的过程就是治疗。

  没有幻想,就没有治疗。就像拿着一支无色的“彩笔”,无论怎么用力,都无法描绘出生动的画面。如果我的咨询师保持在现实层面花时间与我讨论我所提的现实问题,恐怕与跟普通人拉家常没有什么两样。

  在现实生活中贫穷限制了你的想象,但愿在心理咨询中别让“苦苦追问现实”限制了你的幻想。

  以上,是我对“幻想”的一点幻想。

  推 荐 阅 读

  投稿

  猛 戳

  预约咨询,请扫码有什么样的幻想,就有什么样的现实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145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2023 闽ICP备10204044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