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

袁枚的诗词《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赏析

2019-08-19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导语】《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是清朝散文家袁枚所创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就和励志台92hp.com一起来了解下《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欢迎阅读!




  《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清•袁枚


  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赏析】


  作者夜访友人李晴江,好友饮酒之后,坐在月下吹笛,笛声悠扬,宛如天籁,作者听之情不能禁,于是写出这篇五言律诗来。首联表明了此次听笛的缘由,后三联全是对好友吹笛的情形以及笛声的描写。全诗并无一句议论抒怀,可是全诗却弥漫着一种凄凉的情感:作者通过对好友吹笛的描写,表现了好友高超的技艺和壮志未酬的悲愤,以及作者与友人之间灵犀相通的深情厚谊。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这两句诗抒发的情感主要在后句。“一笛”指笛声,“酒人”则对应上联的“秋士”,都是指好友李晴江,他在借酒消愁之后,还嫌不足,又以笛声抒其情怀。题目中称借园主人为“秋士”,古人云:“春女怨,秋士悲”,所谓“秋士”即谓暮年而不遇之人,好友李晴江即属此类。袁枚自己虽曾步入仕途,任过县令,但因升迁无望等原因,早于七年前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的随园。所以诗人和好友在感情上是相通的。在中国古诗里面,笛声基本上都是幽怨悲哀的意象,这首诗中的“笛声”也不例外。“一笛酒人心”抒发的乃是“秋士”不遇的哀愁之心,而上句说“半天凉月色”,描写笛声在冰凉如水的月色中飘荡,仿佛笛声也浸透了清冷的月色,正所谓秋夜秋士吹秋笛,其笛声里的悲愁哀怨,那自是无以复加的了。而作为李晴江的好友的作者,两人心意相连,虽并未有言语交流半句,但仅通过这幽怨的笛声,就已经达到了心心相通的地步,两人实乃为高山流水之知己。


  扩展阅读:袁枚的简介


  康熙五十五年三月二日(1716年3月25日)生,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


  乾隆四年(1739),24岁的袁枚参加朝廷科考,得大司寇(刑部尚书)尹继善,相助,得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七年(1742),外调做官,曾任沭阳(1743年-1745年)、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推行法制,不避权贵,颇有政绩,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


  乾隆十四年(1749),父亲去世,袁枚辞官养母,在江宁(今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


  乾隆三十八年(1773)诏求遗书,将所藏书传抄罕见者皆献于清廷,并作有《散书记》以纪。藏书印有“道素之门”、“百石山房”、“华里神仙”、“钱塘苏小是乡亲”、“此间乐”、“子才一阅”、“随园珍藏图书”、“小仓山房藏书之印”等。


  乾隆五十三年(1788),73岁的袁枚,受沭阳知名人士吕峄亭的邀请,又到沭阳作客,沭阳各界,一部分人曾趋前30里迎接。袁枚面对如此拥戴他的民众,写下了情意真挚的《重到沭阳图记》。袁枚在这篇短文中深有感受地说:“视民如家,官居而不能忘其地者,则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官爱民,民爱官,此真不失为一方父母官的范例。


  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1798年1月3日),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后葬在南京百步坡。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163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2023 闽ICP备10204044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