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语录 > 书籍名句
+

关于王阳明的名句摘抄

2019-02-11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素养和知识的差别,容许我窃取王阳明的语言来解释。学生问他为什么许多人知道孝悌的道理,却做出邪恶的事情,那么“知”和“行”是不是两回事呢?王阳明说:“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在我个人的解读里,王阳明所指知而不行的“未知”就是“知识”的层次,而素养,就是“知行的本体”。王阳明用来解释“知行的本体”的这四个字很能表达我对“人文素养”的认识:真诚恻怛。 ----龙应台《百年思索》

  ●被“小我正确性”掌控的人,好比异形附体,丧失人性本能,比如那些看着孩子伤心欲绝哭嚎,却坚信“睡眠训练对孩子有益”,因为他们的小我已经把睡眠训练吸纳为自我,否认睡眠训练,就是杀死他们的小我。

这层动力,就是轮回苦难的链条。放下正确性,人性才有存在的空间,人性不是关于对与错,而是关于看见与回应。有对错观念存在,看见就不会发生。看见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反而是人间最高效率的方式,因为不会浪费一点时间在证明对错上,只是直面真相,解决问题。也就是王阳明说的,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李雪

  ●有孟子的性善说,就有荀子的性恶说与之对抗,有王阳明的“致知良”三字,这“厚黑学”三字,也可与之对抗;究竟人性是怎样做起的,我很想把他研究出来,寻些宋、元、明、清讲学的书来看,见他所说的道理,大都是支离穿凿,迂曲难通,令人烦闷欲死。我于是乎把这些书抛开,用研究物理学的方法来研究心理学,才知道心理学与力学是相通的。我们研究人性,不能断定它是善是恶,犹之研究水火之性质,不能断定它是善是恶一样。 ----李宗吾《厚黑学全本》

  ●王阳明先生说:「宇宙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宇宙。」佛经说:「悟者所居之外,大地无寸土。」又说:「心外无一法。」唯识家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世界,只是我们心空中的一朵云彩而已。

  ●儒学“内圣”学说以孟子的“仁义礼智”四端说贯穿始终;以《大学》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为修学次序;以王阳明心学“格心之物”和“致良知”为修学根本。凡修学圣贤之道,求作圣贤者舍此之外别无他途。

  ●基于思维模式的不同,同说过实一件子为风情在不同的人看来,而也在有云泥也你的月自,所以去当家们界谚语:一千个观众心要只有一千个哈姆雷把会,物了在都声呢上不得用是起真我再艰难的,事就是你气走可以走得宰你的我再在都声呢上不得用,藉由我再在都声呢上不得用转妈月数你对物了得用都声呢上不得用的看法,心要只跟王阳明先生说的只再觉说过实: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只有改妈月数你的思维模式,你下过能不而也在产生只再觉么多的负中好情绪,《了凡心疗愈》提到你需再觉人会物的心要只是界多有极大的意识去生于地,在年子非陷入思维模式的陷阱,第声师习惯推人这心要你当都声,第声师你成为思维的奴隶。 ----邹了凡《了凡心疗愈》

  ●我常常提醒自己:「知道还要做到。」若用文言讲,当就是王阳明(1472-1529)曾说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朱熹认为“知”在先,“行”在后,必须先学习贯通孔孟先贤的教导,才能保证行动的正确性。但在王阳明看来,人必然先有想吃东西的心,才会去吃东西,所以,想吃东西的心,就是“行”的开始,在“行”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障碍,这时候,就需要动用“学、问、思、辨”的能力,去一一克服,换句话说,王阳明反对“学问思辨”好了后再去行动,而是认为,只有在具体的行动中,才会产生真正有效的“学问思辨”,进而获得真正的“知”。

  ●时空并非均匀。一旦时分两仪四象,如春夏秋冬,我们必然知道自己在春天生发、走出户外,在冬天宅藏,在秋天收敛,在夏天成长。尽管圣贤对时间有着平等心,在“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能以等身布施,但朝乾夕惕仍有分别。王阳明甚至发现了时间与世界的关联:“人一日间,古今世界都经过一番,只是人不见耳。夜气清明时,无视无听,无思无作,淡然平怀,就是羲皇世界。平旦时神清气朗,雍雍穆穆,就是尧舜世界。日中以前,礼仪交会,气象秩然,就是三代世界。日中以后,神气渐昏,往来杂扰,就是春秋战国世界。渐渐昏夜,万物寝息,景象寂寥,就是人消物尽的世界。” ----余世存《时间之书》

  ●世事本无常
思太多又何妨
古有王阳明悟道龙场
今有人悲叹世态炎凉
你笑我年少无知
我笑你尽散锋芒
人怀浩瀚
任何人都能到达远方

  ●花若盛开,清风自来。你若盛装,天地自美。
当年,王阳明「龙场悟道」,岂止为花?今日你我相遇,若无天机,也是天意。

  ●1.生气,什么是气?王阳明说: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就是气。
2.节制,节制什么?时间,情绪。花时间用言语诋毁他人,这种诋毁是肤浅的。若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只是夸夸其谈,虚度光阴,浪费时日,这是在诽谤自己。
3.学问思辨?学:针对能做成的事而言;问:针对解除困惑而言;思:针对精细考察而言;行:针对踏踏实实地做而言。 ----王阳明《传习录》

  ●王阳明也承认,道德虽然是每个人自己的问题,可有些人的道德被多年来时间的俗气所污染,已不能自动自发地流露,所以必须要树立道德楷模,让道德楷模唤醒他们内心正要睡死过去的善良。 他的办法是老办法,但老办法往往是最管用的。他恢复了设立于朱元璋时代,早已名存实亡的申明亭和旌善亭“两亭”制度。他要求庐陵县所管辖的各乡村都要设立这“两亭”。旌善亭是光荣榜:凡是热心于公益事业、乐于助人、为国家和地方做了贡献的人,在该亭张榜表彰,树立榜样。这是存天理;申明亭是黑榜:凡是当地的偷盗、斗殴或被官府定罪的人,名字都在此亭中公布,目的是警戒他人。这是去人欲。 ----度阴山《知行合一王阳明》

  ●唉,孩子,想说的是:无耻不可怕,可怕的是小小的年纪就已经如是,尤其还是思域局限的小聪明打底。无论如何,我都祝福你,对了,鉴于你的品性,再助你“踏我一脚”“升高”你境界的建议是:你现在应好好学学王阳明的心学!以防往后少点儿被他人戏弄的机会!~

  ●王守仁,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人称之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为三不朽。余秋雨称之为历史上策一个真正有文化的军事家。

  ●阳明游南镇时,他的学生指着岩中花树问他:“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你心里有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

苏轼和佛印在一起修禅时,他就对佛印说,你看我像什么?佛印说:我看见你像一尊佛。苏东坡说:我看你像大便。苏东坡很开心的离开 回到就他把事情告诉了他的妹妹。苏小妹哈哈大笑,哥哥啊,你又输了......

佛印心中有佛,眼里万物皆为佛,苏东坡心里不静,则眼中不净。相由心生,心中有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表现出的自己也就是什么。

  ●牛希济词云:“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周茂叔“绿满窗前草不除”,别人问他为什么不除,他说,“与自己意思一般”,又说,“观天地生物气象”。
王阳明《大学问》曰:“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
《传习录》又曰:“侃去花间草……草既非恶,即草不宜去矣。曰:如此却是佛老意见。草若有碍,何妨汝去?……草有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
曾文正联曰:“不除庭草留生意,爱养盆鱼识化机。”
马一浮诗曰:“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长空送鸟印,留幻与人灵。”

  ●《了凡心疗愈》意识疗法的“静坐合一”让你不会太沉浸情绪欲望或者头脑思维当中的设计,王阳明在他的《传习录》里面,陈九洲问:我们看到了一个美女在眼前,我没有办法去克制自己不去看啊,王阳明说不用克制啊,心不要跟着流转就好了,如果你被欲望牵制,那么你生出的念头肯定就是邪念,欲念。也就是说,我们不能被我们的欲望,我们的情绪,我们的思维给主宰了,但往往处在心境障碍下的人啊,他就是被这些情绪思维欲望所主宰,然后心随念动,胡思乱想,活在颠倒梦想中活在如梦幻泡影中。 ----陈了凡

  ●什么叫“自尊无畏”呢?其实,“自尊”,就是王阳明心学所讲的“人人皆可为圣人”,只要是自己实践得出的认知,就不必妄自菲薄;“无畏”,就是遇事不必因没有完备的理论指导而慌张无措,要知道真正的做事的方式,是“知行合一”,先去做,然后在做的过程中,体察并获得“知”,“知”与“行”再循环往复,互相促进,事情终能成功。

  ●凡“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以增益其所不能”者,皆所以致其良知也。
《传习录》
王阳明引用孟子的话,强调凡事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长他以往所不具备的才能的各种事情,都是为了致良知。 ----王阳明

  ●云姑毕竟是泛过苦海的菩萨,万顷情波都成觉岸,凡间多少思慕的絮叨全都化为她心中的慈云法雨,方便远观的永远只是西湖那片忘言的月色!难怪翌年新春方仁语寄给我的贺年片上署名「无语」:「年老昏聩,满盘落索,错以为是西欧古籍装帧家了,线装《漱玉词》大可改装为皮面西书,实则不然。云姑终究是云姑,王阳明《传习录》所谓落落实实依着她去做,善便存,恶便去」。那年云姑三十七,依然一幅微微惹尘的澹彩仕女图,深幽的眼神荡着七分禅念,三分牵挂。 ----董桥《橄榄香》

  ●幸运的是,在 喧哗与躁动中,我找到了王阳明。他让我明白,知道做不到,等于不知道;让我明白,活着不是为了迎合别人的期待;让我明白,所谓启蒙,不是谁去教化谁,而是“人摆脱自身造就的蒙昧”;让我明白,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当做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让我明白,去私欲可以让人快乐,可以跳出意识的层面,穿透因缘和合的“假我”把握事物的本质;让我明白,求之于心而非,虽其言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求之于心而是,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
让我明白,作为人,何为正确。 ----吕峥

  ●如果现在王健林开价1亿:“只要你每周读两本书,每天5点起床跑步一小时,然后从7点工作到21点。坚持三年,这1亿就归你。”你能不能做到?不用说,一定能。但如果没人跟你提前敲定这1亿合约,而是告诉你这样坚持有一天能挣大钱,你还能坚持下来吗?不用说,99%的人无法坚持下来,因为多数人的认知看不到这么远。那些一直说“道理我都懂”的人,他真的懂了道理吗?不,他不懂,如果他真的坚信这些有用,那么未来就等于向他提前开了价码,而他则会为了这些价码而坚持下去。99%的人之所以半途而废,是因为他并没有真正懂得。王阳明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别说你什么都懂,根本就没这回事。做不到,只能说明你压根不知道。你以为你明白,其实你压根没明白 ----《博美早报》

  ●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四句教》

  ●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
《顺生录年谱二》
王阳明认为良知这种学说,是从百死千难的磨炼中得来的,实为古圣代代相传的一点儿精华。 ----王阳明

  ●王阳明认为,“知”要靠自己的“行”去获得。否则,即便那“知”是孔子所留下的,对自己也未必对;相反,如果是自己在“行”中体会出来的,即便那“知”再怎么显得稀松平庸,也不能说它是错的。

  ●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工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传习录》
王阳明认为,人必须在事上磨炼下功夫才会有收益。如果只喜欢宁静安逸的境界,而没有经过各种复杂环境的磨炼,遇事就会忙乱,终究不会有长进。 ----王阳明

  ●赭山的海拨实在太低
那么多人爬上山顶
也只能让它的高度增加一两米

来过的思想者站成了绝壁
苏轼王阳明黄仲则黄鲁直
他们的经历,如飞鸟无痕
慢慢拔高了后人的仰视 ----徐春芳《赭山》

  ●王阳明极力指责佛教:“佛教徒担心父子连累他,就离开父子;担心君臣连累他,就离开君臣;担心夫妻连累他,就离开夫妻。佛教徒总说自己不执着于‘相’,其实这些都是执着于君臣、父子、夫妻的‘相’,所以他才逃避。我们儒家,有个父子,就给他仁爱;有个君臣,就会对他忠义;有个夫妻,就给他礼节。什么时候执着于父子、君臣、夫妻的‘相’呢?” 由此可知,这张纸的厚度就是责任心和使命感。儒家有,佛道没有。简洁地说,王阳明心学是一门要人去外面建功立业的学说,而佛道是龟缩避世的学说。 ----度阴山《知行合一王阳明》

  ●传统文化精华方面,先后推荐了《论语》《庄子》以及古诗百首、对联百副等,利用早读时间去读去背。历史方面,先后推荐《大秦帝国》《左宗棠》等。哲学方面,推荐“老庄”、王阳明、周国平等。经济方面,推荐《现代化的陷阱》《猎杀中国龙》等。社会学方面,推荐《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等。军事方面,推荐《长征》《解放战争》等。心理学方面,推荐毕淑敏、卡耐基等人的作品……我们让学生读书,并非为培养作家,而是着眼于增加人文积淀,提升语文综合能力,进而获得全面、均衡的发展。所以在给学生推荐的读物范围较广,不限于文学作品。

该文章所属专题:王阳明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151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2023 闽ICP备10204044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