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语录 > 书籍名句
+

关于苏格拉底的格言

2019-02-12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意外地发现了一封写给自己的信,里面只有一张约莫跟信封一样大小的纸,上面写着:“你是谁?”从此改变了她的世界……在某个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从苏格拉底到康德,从马克思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哲学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

  ●首先,让我们摒弃苏格拉底的论调,即知道自己什么都不懂才是聪明的标志,因为我对这种装腔作势感到厌烦、恶心。
没有人什么都不懂。新生儿几天之内就能学会认识母亲。
当然,这一点苏格拉底也会同意。他会解释说,他所指的不是那种琐碎的知识。他的意思是,对于人类所争论的重大的抽象概念,人们不应该从先入为主的、未经检验的观念着手。而这个只有他自己知道。(自负之极的宣称!) ----阿西莫夫《宇宙秘密》

  ●苏格拉底说;对我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是必不可少的,我心里无牵无挂,所以我快乐。
泰戈尔说过,你应该不过一切纵身跳入你那陌生的不可知的命运,然后以大无畏的英勇把它征服,不管有多少困难向你挑战。 ----《高调做事》

  ●尼采在大学教授语言学期间,他的学术论文以严谨的逻辑和优美的语言受到了老师李契尔的赞扬和同事们的叹服。当大家都仿佛看到一颗语言学新星冉冉升起时,尼采却出乎所有人意料出版了著作《悲剧的诞生》。在这本书中尼采通过对古希腊悲剧诞生和衰亡的解释表达了对于德国文化的不满,德国文化过分追求知识和理论,已经失去了自我,就如同苏格拉底时代相似,是一种文化堕落毁灭的前兆。尼采所批判的德国文化,正是他的同事、老师,乃至整个文化界为代表的,这是一次以一抵多的挑战。他却丝毫没有胆怯,因为任何新的事物都是勇敢者发现的,任何弊端旧疾都是由勇敢者来揭露的。但是这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大勇气并没有得到学界的热烈的欢迎,反而遭到了批评和指责。甚至一直将尼采看做是得意门生的李契尔 ----李小凡《学尼采》

  ●你怯懦地祈助的
别人的著作救不了你
你不是别人,此刻你正身处
自己的脚步编织起的迷宫的中心之地
耶稣或者苏格拉底
所经历的磨难救不了你
就连日暮时分在花园里圆寂的
佛法无边的悉达多也于你无益
你手写的文字,口出的言辞
都像尘埃一般一文不值
命运之神没有怜悯之心
上帝的长夜没有尽期
你的肉体只是时光,不停流逝的时光
你不过是每一个孤独的瞬息 ----博尔赫斯《你不是别人》

  ●很多年前的那个夏天,也是在这个地方。少女坐在秋千上,虔诚地说:“亲爱的苏格拉底,宁死不负信仰。”
抱着贝司的少年抬头:“哦?阿时,那你的信仰是什么?”
“很简单啊,一个字,”她歪着头微微一笑,“善。”
宁死不负信仰。
“哦,”他说出她的心思,“此生信仰,宁死不负。”
“小火哥哥,你的信仰是什么?”
“也是一个字。”他说,“你。”
…… ----玖月《亲爱的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认为:人当初都是两个人像拧麻花一样黏在一起的复合体,当神为了惩罚人把人劈成两半后,就有了男女,而这两半无时无刻地不在思念自己的另一半。这观点太神奇了,不知道人妖是怎么想的。

  ●如果时间像钟表,且可以选择回路;我想把表针拨到苏格拉底面前。如果不能为人听论,那就做他讲学时的衣领好了

如果时光像长河,且可以选择停泊,我想停泊在老子出关那天。若不能为人去求学,就让我做那青牛的犄角好了

  ●那些伟大的灵魂,圣者如佛陀和耶稣,贤哲如苏格拉底和孔子,天才如尼采和凡高,生前或者贫困终身,或者受尽磨难,如果用世俗的眼光来评估,他们都是极不幸福的。幸福这把尺子太小,衡量不了这些精神伟人的价值。不过,倘若把幸福定义为人性的伟大,他们又是最幸福的。 ----周国平

  ●与孔子,释迦摩尼一样,苏格拉底没有任何著作,只有弟子对他的生前的言论进行过论述和整理。
或许,站在人类智慧金字塔顶端的这些人都不约而同的明白了不立文字的道理--抛弃文字,方能以心传心。
著作等身的,多半是写儒学之大儒。 ----许嵩《海上灵光》

  ●一直努力做一只快乐的猪,却始终摆脱不了苏格拉底的悲伤。

  ●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事,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或许是我的曲解吧,我将以下的感慨,用这话来披上骨架:或许,事情的真相终会被展现无遗,但那时,发现真实的会是故事里那样,当事者的机缘巧合阴差阳错蓦然洞悉,然后阖家团圆的大欢喜结局冰释前嫌破镜重圆?呵呵,大概都不会是吧,获悉者,也许只会是时间本身抑或参与始末的观剧者。而我们这些只听闻只言片语甚至旁观到旁枝末节琐碎的路人甲,妄言知悉什么,俯视角度去指指点点什么,表露出来,可不会是什么可笑的睿智敏锐抑或泽被苍生,而是那自身的浅薄鄙陋啊。

  ●苏格拉底是全世界第一个提出,了解自己的人。可是他却被赐了毒药,因为他太聪明了,因为他击中了政治家的弱点,因为他发现了真相。他必须点死,因为人类的命运都掌握在政治家手里,所有的人都将成为棋子,只有人类糊涂,才能心甘情愿的每天工作,国家才好管理,这就是法制的形成。 ----野心家

  ●苏格拉底展现了更丰富的一面:即那种不懈的探索所塑造的人格。苏格拉底教导我们的,不纯然是探索真理的方法,更是他身上体现出来的方法(及引导他的那些信条)。我们看到,苏格拉底活在他的探索中,活在他与别人的探索交往中。我们看到,探索的方式如何塑造了苏格拉底,渗透了他的生,他的死。苏格拉底是以身传教的,一如佛陀与耶稣。在哲学家中,只有苏格拉底如此实践哲学。 ----罗伯特诺齐克《苏格拉底的困惑》

  ●此书名为“知识不是力量”,目的不是要宣扬知识无用论,而是希望借此名重新思考学习的本质。网络时代,知识容易得到,见识却未必容易产生。学历教育将越来越普及,但一个人能否成为一个终身的学习者呢?希望拙作能借助他人的例子,抛砖引玉,激发大家思考我们自己的教育。苏格拉底曾言:“未有反省的人生不值得过。”未经反省的教育,恐怕也站不住脚。 ----南桥《知识不是力量》

  ●苏格拉底对看守说:“忠诚的朋友,你精通服毒之道,请指导我应当如何服下这杯毒酒。” ----柏拉图《斐多篇》

  ●不过,苏格拉底另外一个弟子阿瑞斯提普斯则认为人生的目标就是要追求最高度的感官享受。“人生至善之事乃是享乐。”他说,“至恶之事乃是受苦。”因此他希望发展出一种生活方式,以避免所有形式的痛苦为目标。(犬儒学派与斯多葛学派认为人应该忍受各种痛苦,这与致力避免痛苦是不同的。) ----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

  ●如果我们追随他(苏格拉底)的榜样,努力做到永远听从理性的律令,就会得到最大回报。 ----阿兰德波顿《哲学的慰藉》

  ●尼采认为,始自苏格拉底的科学乐观主义相信科学至上,知识万能,凭概念指导生活,其实只是浮在人生的表面,并不能触及人生的根柢。 ----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穆勒曾把“痛苦的苏格拉底”和“快乐的猪”比较。假如猪真知道快活,那么猪和苏格拉底也相差无几了。猪是否能快乐的像人,我们不知道;但是人会容易满足得像猪,我们是常见的。 ----钱钟书《大家幽默》

  ●这也是逝去韶华中的一种愚蠢的骄矜,堂吉诃德式的一一可是此外还剩下些什么呢?月夜的无花果树,塞内加和苏格拉底的哲学,舒曼的提琴乐曲,以及比别人更早预知的失败。 ----雷马克《凯旋门》

  ●爱因斯坦曾经形象地描绘过有知与无知的关系,他说,让我们来划一个圈,一个人所知道的东西好比是圈子的里面,一个人所无知的东西好比是圈子的外面。一个人知道的东西越多,这个圈子就越大,同时这个圈子的外面也就越大。也就是说,一个知道得越多,他所知道的无知也就越多。
苏格拉底名言: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

  ●什么是智慧?苏格拉底说:”认识自己的无知就是最大的智慧。“

  ●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我们的思想渴望经验和成长,但我们的人生又是那么有限,无法经历世界上所有发生的一切。阅读,是让我们能够花费最少成本去博取前人留下的最大思想财富的方法。灵魂的成长,需要的是尽可能多的经验,而这些,我们除了自己亲身去经历,剩下的都可以通过阅读去开拓。 ----李泓业《那些看不到或是未曾看到的风景》

  ●有的人宁愿死也不放弃怀疑,
有的人到死也不曾有过怀疑。

致:苏格拉底 ----伍天友《伍语》

  ●在雅典的苏格拉底和巴比伦的“无名先知”之间有一个极大的共同点:他们都遵循自己灵魂深处的信念而自行其道,不管别人有什么偏见和议论。他们都同样热诚地以自己的关于正义的思想去教导别人,鼓舞人们把世界建设成为一个更人道、更合理的安身之所。希腊人中的犬儒学派,其学说之刻板就同居住在犹大山区的戒行派一样。其他如伊壁鸠鲁学派Epicurus (为古希腊哲学家,注重享乐主义)和斯多嘴学派(公元前4世纪创立于雅典的哲学派别,提倡禁欲主义)则比较世俗化。他们在皇帝的宫延内传授他们的学说,还常常被罗马的阔少爷聘请担任私人教师。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仰:幸福来自内心的信仰,而不是来自外界。在这些新学说的影响,原来的希腊和罗马的众神很快地失去了群众。 ----房龙《漫话圣经》

  ●伊曼努尔康德(1724年4月22日公元1804年)德国人,作家、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是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苏格拉底的弟子、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对世界(自然)的“变化”与“静止”进行了最理论化和体系化的阐释。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亚里士多德批判性地继承了柏拉图的这一主张,认为“形式”是事物不变的本质,“物质”与“意识”,“实在”与“理念”,“感性”与“理性”,在之后的西方哲学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二元论”就此成立,成为了哲学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环节。然而无论是柏拉图的“理念”,还是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都是苏格拉底所追寻的“善”,也就是坚持以理性的方式认识世界。 ----茂木健一郎《通识:学问的门类》

  ●我们必须正视事实:工作与生活中,那些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人,往往令人愉快,获得很好的人缘,与同事相处融洽,深受领导赏识,因而获得升迁机会。而那些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欠缺的人,则往往默默无闻,被人无视,甚至有时还会因为不会说话而得罪人,影响人际关系,结果事事不顺。
毫无疑问,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就是人生成功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数千年前的先知与智者苏格拉底先生说:“世间有一种能力可以使人很快完成伟业,并获得世人的认识,那就是令人喜悦的讲话能力。” ----李劲《别输在不会表达上》

  ●苏格拉底说:如果我能忍受了自己的老婆,也就能忍受任何人了!而对某些人却正好相反:他能忍受任何人,却唯独不能忍受自己的老婆。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163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2023 闽ICP备10204044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