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语录 > 书籍名句
+

关于拉康精彩语录

2019-02-25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1、能指不表征所指,所指只是能指运作的意义效果;能指优先于所指,能指的运作独立于所指;能指与作为意义效果的所指的结合是不确定的、临时的、偶然的。能指是没有所指的空洞能指,符号是没有意义的能指符号,意义则是众能指运作的临时产物。

  2、面对阉割威胁,男孩最终放弃了对母亲的欲望,转而认同父亲而欲望母亲以外的另一性别,而女孩依旧认同于父亲,欲望从父亲那里获得她想要的东西,当这一欲望无法得到满足时,她又转而欲望拥有一个孩子,把孩子当作补偿自身欠缺的对象,用拉康后来的术语说,当作一个想象的菲勒斯,在想象的层面来定位自己的性别位置,女孩只能以另一性的形象作为其认同的基础。

  3、“能指是一种不指涉任何对象的记号” 也就是说,能指与对象或意义之间不存在确定的一一对应关系,能指不指涉对象,相反,它指涉的是对象的缺席,“它也是一种缺席的记号”

  4、与实在界相遇的失败对于主体而言意味着什么?依照拉康的理解,这一失败的意义就在主体的分裂,或者说我们在这一相遇的失败中可以看到主体的分裂。

  5、对于笛卡儿的那个公式,应当改写为:“我在我不在的地方思,所以我在我不思的地方在”;“在我是我的思的玩物的地方,我不在;在我没觉得我在思的地方,我思着我之所是。”

  6、只要主体还停留在想象界,只要主体还在以想象的自我和自我的想象去面对他人和世界,主体间的关系就是一种侵凌性的关系。

  7、言语是这样一个维度,通过它,主体的欲望被真正地整合到象征的层面。一旦欲望在他人的场 中被表达、被命名,它--不论它是什么--就在最充分的意义上被确认了。这不是欲望满足的问题…而恰恰是欲望确认的问题。

  8、自我是分裂的,这不仅是说自我总是在误认的陷阱中失落了自身,也在另一个方向上说明了自我的欲望不可能满足于替代的对象,它总是处在其对象的不断寻求中。更重要的是,主体不可能止步于自我的想象性认同,他必定要进入象征秩序。一旦进入象征秩序,一旦主体开始学习说话,主体的欲望就从对象的依附转移到对言语的依附。这时,欲望开始接受语言的调停。

  9、弗洛伊德有关原始父亲以及子民谋杀父亲的神话的修正,言说主体的原乐是被禁止的,这被禁止的原乐实际就是原始父亲所享受的那种原乐,那是一种超越于原始大法之外的纯粹原乐至少在神话性的回溯意义上看是这样而在原始大法即乱伦禁忌确立之后,主体的原乐就只有借助菲勒斯能指的法则亦即通过接受父法的阉割才有可能。

  10、性别差异的问题根本上涉及的是主体的性别位置,即主体在语言结构或社会秩序中借以定位自身欲望及欲望满足的方式。

  11、不连贯性是一种基本形式,在那里,无意识首先是作为一种现象即不连贯性呈现给我们的,在那里,总有某个摇摆不定的东西自身显现。

  12、为什么会有主体的失败呢?因为切割的剩余。

  13、这就是说,作为陈述主体的“我”只是一个起着转换或指示作用的符号,它只表示在“我”的背后还有一个言说主体存在,但并不能说出那个言说主体的任何真相。那么言谈主体的真相在哪里可以找到?按照精神分析的逻辑,在言语的断裂处,在话语的缝隙中,在弗洛伊德所讲的那种种语言过失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言说主体的真相的蛛丝马迹。

  14、所谓的意义效果当然就是指主体的分裂,它源自于一基本的事实,即无意识的主体决是言说的主体,同时也是欲望的主体,在言说中,主体的需要以要求的形式在言语中得到表达,这一表达因为能指的作用而不可能是完整的,总是会有一些东西从表达中滑脱,构成为一种剩余,并因为这剩余,主体滑向下一个要求,如此往复,主体在言语的链条中不断朝向不可抵达的剩余,言说的主体因此而呈现为一个欲望的主体。

  15、主体在镜像阶段的跷跷板游戏也是一种调停,一种以像为中介的调停(在像中实现自我辨认),不过这一调停总归是想象性的,是不 可靠的,真正的调停是象征秩序的语言的调停,因为在那里主体一完成的是相互承认和确认--尽管这一承认和确认同样不可能彻底实现。

  16、实言是瞄准、构成真理的言语,因为它是在某人为另一人所确认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实言是行事(perform)的言语。

  17、象征界不再是作为言语赠礼的赠予者-比如赋予主体间的言谈行为某些共同的规则-发挥作用,而是作为重复强迫的机器与主体发生联系,相应地,移情也被纳入这个象征机器的重复中来思考。

  18、就他者作指之宝库而言,主体是在追他者之来欲望的,可这个他者是有欠缺的,总有一个能指在那里错失,所以主体在他者之中的欲望总要借助一个替代所指,由此而行成一个欲望的转喻链条。但另一方面,并不存在一个他者的他者,就是说,他者本身是有欠缺的,其在主体身上的运作总会产生出一个纯粹的意义剩余即对象a,主体因这个剩余而再次把自已投向他者的欲望。

  19、因此我将把“精神病”视为对能指的“除权”。在父之名被召唤的那个地点……一个纯粹而简单的洞将在他者中回应这个召唤;但由于隐喻效果的缺乏,这个洞将会在菲勒斯意义的位置上引起一个相应的洞。

  20、主体的言说并非主体在“说”,而是语言在使他“说”,是语言在“说”他。

  21、命名的本质不在于赋予物一个名称,而是物的在场的一种隐喻性替换,词语的在场是以物的不在场作为代价的,因而是对物之缺席的一种命名,是对物的谋杀。

  22、用,结构着婴儿的原初认同。当然,镜像中的这个小他并非现实母亲的物理镜像,它是原初的性欲力比多投注到对象身上形成的一个对体、一个意象,因而,按照拉康的逻辑,婴儿对这个镜像的认同是一种自恋的想象性认同。

  23、但这个他人也是一个欲望主体,他也欲望被承认或被认可,同时,人要真正地成为人,就必须超越保存生命的单纯动物式的关注,甘愿为了他作为人的欲望而冒付出生命的危险,这就导致了主体之间为获得对方的耳鬓厮磨代号确认而进行的生死之战:谈论自我意识的“起源”,就必须谈论为了得到“承认”的生死斗争。

  24、你有多少个恋人有用吗? 如果他们没有谁可以给你一个宇宙。What does it matter how many lovers you have if none of them gives you the universe?” ----《Jacques Lacan》

  25、象征的移情则要复杂一些,它的形成基于一个重要的前提:言语或者说言语的语言结构例如分析交谈的基本规则在主体之间充当着欲望调停的中介,交谈必须建立在双方对语言结构共同认可的基础之上,并在这一基础上达成各自对对方位置的确认或承认。

  26、这个物总是由空所代表,这恰恰是因为它不能为任何别的东西所代表,或者确切地说,是因为它只能为别的某个东西所代表。

  27、虽然对主体而言是一种失之交臂的相遇,可终究还是一种相遇,一种可能谋面但却不为主体所知的相遇,或一种未及谋面却已经从主体身边滑过的相遇;而对于实在界而言,它总是要在相同的地方返回,总是会回到相同的地方,在实在界中总有一些根本点,一些可称之为遭遇的根本点,它们总是出现在主体心理现实(如梦的表象)的原发过程中,使主体把心理现实视作是“悬而未决之物”。

  28、任意性原则,即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任意的和在文化中约定俗成的,两者之间并无必然的内在联系,或者说它们之间的联系是不可论证的。

  29、原乐:第一,所谓原乐,指的是人对过度亢奋状态的追求,是主体对使兴奋降低到最低限度的快感原则的追求;第二,原乐是对因欠缺而来的欲望的享受,所以是维持欲望的东西;第三,原乐是一种僭越,是对法或者说法的僭越,对快感原则的僭越,故而也是一种罪、一种纯粹的恶;第四,法、能指、快感原则等属于象征界的一切固然是原乐的禁止,可也是激发原乐追求的祸因,正是建立限制的法令和法则为原乐的僭越提供了参照和方向;第五,原乐的产生与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中描述的子民对原始父亲的谋杀有关,与父亲功能所代表的阉割和乱伦禁忌有关,所以也与菲勒斯有关,“匪勒斯是赋予躯体原乐的东西”

  30、当爱的一方-就其是有欠缺的主体而言-的功能前来占据、取代被爱对象的功以时,爱的意义就产生了。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121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2023 闽ICP备10204044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