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语录 > 书籍名句
+

《吾国吾民》经典语录、经典名句语句精选

2019-04-17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以下是励志台92hp.com小编精心整理的《吾国吾民》经典语录、经典名句语句摘抄精选大全,通过这些经典语录名言、名句,你可以了解《吾国吾民》作者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如果您也有喜欢的《吾国吾民》名句,欢迎投稿发布出来与我们共享。

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林语堂《吾国吾民》

我们的国运正处在多事之秋无论国家和个人的生命,都会达到一种弥漫着初秋精神的时期,翠绿夹着黄褐,悲哀夹着欢乐,希望夹着追忆。到了生命的这个时期,春日的纯真已成追忆,夏日的繁茂余音袅袅,我们瞻望生命,问题已不在于如何成长,而在于如何真诚度日,不在于拼命奋门,而在于享受仅余的宝贵光阴,不在于如何浪费体力,而在于如何保存实力,准备过冬。自觉已到达某一境地,安下心来,找到自己追求的目标。也自觉有一些成就,比起往日的辉煌虽然显得微不足道,却值得珍惜,宛如一座失去夏日光彩的秋林,仍然保有耐寒的韧力。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

中国人有一种轻视少年热情的根性,也 轻视改革社会的新企图。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

婚姻犹如一艘雕刻的船,看你怎样去欣赏它,又怎样去驾驶它。
——林语堂《吾国吾民》

中国文学批评中有许多形容各种写作方法的不同的表衬辞句;有所谓 
“蜻蜒掠水”谓笔调之轻松; 
“画龙点睛”谓提出全文之主眼; 
“欲擒故纵”谓题意之跌宕翻腾; 
“单刀直入”谓起笔之骤开正文; 
“神龙见首不见尾”谓笔姿与文思之灵活; 
“壁立千仞”谓结束之峻蛸; 
“一针见血”谓直接警策之讥刺; 
“声东击西”谓议论之奇袭; 
“旁敲侧击”谓幽默之讽诮; 
“隔岸观火”谓格调之疏落; 
“层云叠嶂”谓辞藻之累积; 
“湖上春来”谓调子之柔和,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林语堂《吾国吾民》

发扬过去而绘画未来是容易的,检阅现在而冀获未来之光明与了解是困难的。因为在光荣的过去与可能的未来,二者之间,横亘着一个山谷,你要跨过它,必先下降然后上升。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

中国式的判断,可以立一个万应的公式:即“A是对的,B亦未尝错”。
——林语堂《吾国吾民》

人类之足引以自傲者总是极为稀少,而这个世界上所能予人生以满足者亦属罕有。
——林语堂《吾国吾民》

语言的束缚产生思想的束缚。
——林语堂《吾国吾民》

路旁既有闲花草,谁管行人闲摘花?
——林语堂《吾国吾民》

只有读书人,才知道知识的宝藏,只有读书人才知道历史和法律,也只有读书人才知道怎样在诉状中机巧地运用字句,以一字而杀人。
——林语堂《吾国吾民》

平心而论,诗歌对我们生活结构的渗透要比西方深得多,而不是像西方人那样,似乎普遍认为对它感兴趣,却又无所谓的东西。如果说宗教对人类的心灵起着一种净化作用,使人对宇宙、对人生产生出一种神秘感和美感,对自己的同类或其他的生物表示体贴的怜悯,那么依我所见,诗歌在中国已经代替了宗教的作用。宗教无非是一种灵感,一种活跃着的情绪,中国人在他们的宗教里没有发现这种灵感和活跃情绪,那些宗教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黑暗生活之上点缀的漂亮补丁,是与疾病和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但他们在诗歌中发现了这种灵感和活跃的情绪。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观念,通过谚语和诗卷深切地渗入社会,给予他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寄予无限的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

孔子学说的本质是都市哲学,而道家学说的本质为田野哲学。 
道教是中国人民的游戏姿态,而孔教为工作姿态。
——林语堂《吾国吾民》

欢喜骑马的人时常对人说,当一个人跨上马背,他对于这个世界,另有一种看法。
——林语堂《吾国吾民》

它教训人们愉悦地静听雨打芭蕉,轻快地欣赏茅舍炊烟与晚云相接而笼罩山腰,留恋村径闲览那茑萝百合,静听杜鹃啼,令游子思母,它给予人们以一种易动怜惜的情感,对于采茶摘桑的姑娘们,对于被遗弃的爱人,对于亲子随军远征的母亲和对于战祸蹂躏的劫后灾难。总之,它教导中国人一种泛神论与自然相融合:春则清醒而怡悦;夏则小睡而听蝉声喈喈,似觉光阴之飞驰而过若可见者然;秋则睹落叶而兴悲;冬则踏雪寻诗。
——林语堂《吾国吾民》

人生真正的目的,中国人用一种单纯而显明的态度决定了,它存在于乐天知命以享受朴素的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与和谐的社会关系。
——林语堂《吾国吾民》

中国精神的最锐敏最精细的感性,是隐藏于那些不甚引人爱悦的表面后面。中国人的呆板无情的容貌底下,隐蓄著一种热烈的深情;沉郁规矩的仪态背后,含存有活泼豪爽的内心。
——林语堂《吾国吾民》

思想上的厌恶一切过度的学理,道德上的厌恶一切过度的行为。此种态度之天然趋势,为产生“中庸之道”。
——林语堂《吾国吾民》

快乐的时刻是无尚的瑰宝,因为它是不肯久留的过客。
——林语堂《吾国吾民》

一种风格令人读之但觉其味锐酷而又醇熟,有如陈年好酒。字里行间,弥漫一种活现的性灵,乐天自足的气氛,贫于财货而富于情感,鉴识卓越,老练而充满着现世的智慧;可是心地淳朴,满腹热情,却也与世无争知足无为,而具一双伶俐的冷眼,爱好朴素而纯洁的生活。
——林语堂《吾国吾民》

欣赏中国书法,意义存在于忘言之境,它的笔画,它的结构只有在不可言传的意境中体会其真味。在这种纯粹线条美与结构美的魔力的教养领悟中,中国人可有绝对自由贯注全神于形式美而无庸顾及其内容。
——林语堂《吾国吾民》

我们也吃蟹,出于爱好;我们也吃树皮草根,出于必要。
——林语堂《吾国吾民》

讲情理的人常能保持平衡,而讲逻辑的人则丧失了平衡。
——林语堂《吾国吾民》

我爱好春,但是春太柔嫩;我爱好夏,但夏太荣夸。因是我最爱好秋,因为她的叶子带一些黄色,调子格外柔和,色彩格外浓郁,它又染上一些忧郁的神采和死的预示。
——林语堂《吾国吾民》

中庸之道在中国人心中居极重要之位置,盖他们自名其国号曰“中国”,有以见之。中国两字所包含之意义,不止于地文上的印象,也显示出一种生活的轨范。中庸即为本质上合乎人情的“常轨”,古代学者遵奉中庸之道,自诩已发现一切哲学的最基本之真理,故曰: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林语堂《吾国吾民》

悠闲自得的生活着,轩窗敞启,听金蝉曼唱,微风落叶,爱篱菊之清芳,赏秋月之高朗,吾们便很感满足。
——林语堂《吾国吾民》

等到街巷闹市之间消失了面子,我们才有安全的交通;等到法庭上面消失了面子,我们才有公平的裁判;等到内阁各部之间消失了面子,而以面子统治的政府让给了法治政府,吾们才能有一个真是的民国。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

人生是残酷,政治是污浊,而商业是卑鄙的,是以依着一个人的社会生活而下批评,往往是不公正的。正因为如此,我察觉许多政治上的恶棍,倒是很可爱的人物;又察觉许多妄夸的大学校长,在家庭里才是道地的好好先生。
——林语堂《吾国吾民》

全人类的某种天性,总喜欢揭露伪善者的内幕。
——林语堂《吾国吾民》

晋时有位女书家,世称卫夫人,王羲之尝师事之,她在论述书法时这样说: 
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林语堂《吾国吾民》

情为人类的天性,理为永久的道理,情代表柔韧的人类本性,而理代表宇宙不变的法则。 
从这两种元素的结合体,产生人类行为的是非和历史的论题的判断标准。
——林语堂《吾国吾民》

知足--这是一种特殊的品性,其作用可使平庸的生活有愉快之感。
——林语堂《吾国吾民》

司马迁为中国散文第一大师,他的著作与当时的白话保持着密切接近的关系,甚至胆敢编入被后世讥为粗俗的字句,然他的笔墨仍能保留雄视千古的豪伟气魄,实非后代任何古典派文言文作者所能企及。
——林语堂《吾国吾民》

鸟声之最可爱者,不在人之坐时,而偏在睡时。
——林语堂《吾国吾民》

任何一个国家中,女人的幸福,非依赖乎她们所可能享受的社交机会之众多,却有赖乎跟她们终身作伴的男人的品质。
——林语堂《吾国吾民》

中国的恋爱诗歌是吟咏些别恨离愁,无限凄凉,夕阳雨夜,空闺幽怨,秋扇见损,暮春花萎,烛泪风悲,残枝落叶,玉容憔悴,揽镜自伤。
——林语堂《吾国吾民》

“近乎人情”是较胜于“合乎逻辑”的伟大考量。
——林语堂《吾国吾民》

进步是有味的,但进步也是痛苦的。更不止此,进步还是险恶的。
——林语堂《吾国吾民》

妇女的想摹拟男性的行为这种意念,其本身实即为一种女性的束缚。
——林语堂《吾国吾民》

当一个人挨不上掌权势,还是以文雅为上策;当一个人谈不到欺侮人,才非讲情理不可。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

《吾国吾民》简介


《吾国吾民》经典语录、经典名句语句精选 图1
《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又名《中国人》,著于1934年春夏秋三季,是林语堂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与代表作。由于该书将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政治、社会、艺术、剖释得非常美妙,并与西方人的性格、理想、生活等作了相应的广泛深入的比较,在海内外引轰动,为美国许多知名人士推崇备至,被译成多种文字,在西方广泛流传。 
《吾国与吾民》是林语堂第一部在美国引起巨大反响的英文著作。林氏在该书中用坦率幽默的笔调、睿智通达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文艺与生活情趣。 
《吾国与吾民》一书,又名《中国人》,是林语堂先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他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原书是作者用英文创作的,书名为"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后来经郝志东、沈益洪二人将全书翻译为中文,由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这部全译本《吾国与吾民》补上了原著中的一些重要而颇有争议的篇章,有《蒋介石其人其谋》、《收场语》(初版)、《我们的出路》、《领袖人才的要求》等。在保持原著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译者的附记、索引等内容,使得整部书的思想及内容更为完备。 
该文章所属专题:林语堂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请联系我们删除

阅读:536    评论:0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标签集合 - 手机版
COPYRIGHT 2023 闽ICP备10204044号
【电脑版】  【回到顶部】